2013年6月6日

插秧


插秧之時期:
        插秧之時期與氣象、品種、輪作關係、地方、水利、勞力、病蟲害之發生狀況等有密切之關係,寒地早播早植為增收之要諦,是因為受到氣候的約束,及栽培品種感溫性高,感光性低之品種多為早生系統之故。早生種因早植而多收,晚生種則早植之效果不顯著,其原因為早生種原本的生育期間短,晚植則感溫性高,因高溫而營養生長提早停止,轉換為生殖生長,生育期間更因之而縮短,導致減收。反之,晚生種因感溫性低,雖由晚植而為高溫,營養生長仍能繼續,其後轉換為生殖生長,不像早生種短縮生長期間,而晚植不導致減收。
        早植有螟害大之傾向,不行小面積之早植,而行部落的共同早植,其被害可減輕。而在三化螟蟲發生地帶,欲使其被害減少宜晚植。晚植則徒長軟弱,易染稻熱病。
        在暖地一般感溫性低、感光性高之晚生種多,生育期間長。此種場合特如地力小而早植則在中途肥料耗竭,蘗多米少,秋落顯著。水利關係:通常近於水源之處先插秧,漸次向下游遲插,又裡作地帶較無裡作地帶為晚植。

插秧之深淺:
        插秧之深度因土壤之狀況、苗之大小等不能一概言之,通常以不倒伏為浮苗之程度淺植為有利。深植則出穗期延遲,穗數減少,收量低落,其理由因深植則根之部分在深層,溫度低、氧氣不足、發根不良。深植而分蘗體系被攪亂,不僅分蘗被抑制,且第一次及第二次分蘗均由上位之節位出現,多成弱勢之分蘗。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為單位面積株數與一株苗數之意。何種程度之栽植密度為適當,則須查勘土地之肥沃度,施肥量、氣象、插秧時期、品種之株型、苗之素質及插秧勞力等決定。所以單位面積內插植若干株,每株若干苗為最適當,不能一概言之。原則來說,一般可使稻充分分蘗之環境下,即地力肥沃、多肥狀態、暖地、早植、穗數型品種、大苗等之情況下應疏植,反之在抑制分蘗之環境下,即地力瘠薄、少肥狀態、寒地、晚植、穗重型品種、小苗等之情況下應密植。
        在能充分分蘗之環境下而行密植,則稻株因盛形分蘗引起株間之生長競爭,通風、光照惡劣,容易誘發倒伏及稻熱病。反之不能充分分蘗之環境下而行疏植,則因不能充分分蘗,不能確保穗數,勢必減收。

栽植樣式:
(1)   栽植樣式與栽植環境 : 栽植的樣式視栽培環境而異。即再能充分分蘗之栽培環境,如肥沃地帶、多肥狀態、深耕土、平坦地、疏植、穗數型品種等之情況下,正方形栽植樣式較條植式為適合,在分蘗受抑制之栽培環境,如瘠薄地帶、少肥狀態、淺耕土、山間地、密植、穗重型品種、秋落地帶等則反之,條植較正方形植為有利。
(2)   栽植樣式與品種之株型 : 穗數型品種使初期生育旺盛,確保穗數之增收之主要原因,所以以初期能充分分蘗之正方形植為優;穗重型品種穗重之增加較穗數之確保在增收上更為重要,故初期生育雖稍被抑制,然而後期有肥料之殘餘,不使秋落,以條植為有利。
(3)   栽植樣式與畦之方向 : 同為條植,廣條之方向因南北或東西受光狀態與通風不同,收量有異。一般稻為夏作物,以南北畦為佳,如麥之冬作物,以東西畦為佳。


資料來源

張憲秋。1964。農業要覽-第六輯-糧食作物。初版。10-45101-112。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