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水稻之分蘗


分蘗之出生法與表示法
        稻的分蘗與其他作物的分枝為同樣的事物,由各葉之葉腋長出。稻之主稈約有十數個節,並非全部的節都用於分蘗,通常分蘗之節為下部十節內外相密接之節,上部之四至六節伸長成為藁稈,通常不分蘗。
        由分蘗而生之莖稱為子稈或分蘗莖,此等分蘗莖又生新蘗,一株生數十支之莖,粗觀似雜亂,實則秩序井然。
        分蘗為葉之葉腋所伸長,研究分蘗必須探明其各自之葉位,由其主稈之葉位。分蘗一般由第二本葉開始,尤其在直接栽培時更是如此。但在移植栽培,第二、第三、第四本葉在秧田尤其在密播時,有休眠而不分蘗者。由第一次分蘗基部葉腋之芽伸長之蘗,稱為第二次分蘗。由第二次分蘗基部葉腋之芽伸長之蘗稱為第三次分蘗,以此類推,其系統如圖一所示。



有效分蘗與無效分蘗
分蘗莖並非全部均能出穗,其中若干支早枯而不出穗。此出穗之分蘗莖稱為有效分蘗,不出穗之分蘗莖稱為無效分蘗。至何時以前所生之分蘗為有效分蘗,則因品種及栽培條件而異,一般以分蘗數與最後之穗數相等時期謂之有效分蘗限界期或有效分蘗終止期。
有效分蘗限界期受品種、氣候、耕種條件、插秧時期、栽植密度、栽植樣式、施肥量及施肥法等影響。早生、高溫之年、早植、密植、複條植、少肥、早期施肥等較不然者提早有效分蘗限界期。此時期之早晚與穗長穗重等之收量構成要素有密切之關係。
有效分蘗限界期為此時期以前發生之分蘗生有效之穗,此時期以後發生之分蘗成無效莖之限界時期之意義。然嚴密言之,此時期以前出現之莖其中亦有早死者,反之,此限界期以後亦有為有效莖者,兩者相抵以此時期為有效分蘗限界期,在實用上自無不可。
稻插秧後漸次增加分蘗,遂到達稻生育期間莖數最多時期,此時期稱為最高分蘗期,此時莖數為最高莖數,此等出現之莖非全部能抽穗結實,出現時期遲及弱小之分蘗,中途夭亡,成所謂無效分蘗。有效穗數對出現莖總數之百分率稱為有效分蘗率,通常在60~85%之間。有效分蘗率因種種條件而異,例如多肥栽培比少肥栽培,穗數型品種比穗重型品種,穉苗比熟苗,疏植比密植,正方形植比複條植,直播比移植,有效分蘗率均低。


資料來源
張憲秋。1964。農業要覽-第六輯-糧食作物。初版。10-45101-112。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