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尖病
病原學名: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
英名:Rice white-tip nematode;white-tup nematode
中名:葉芽線蟲
病原形態
體形類似Aphelenchus屬,惟較細長。口針節球很小或無。中部食道球近於方形或長方形。後子宮囊之長短,依種類而異,為分類上的重要特徵。尾部逐漸尖細,具1~4個尾端突起。雄蟲交接刺玫瑰刺狀,不具副刺及交接囊,固定後尾部向腹部彎曲。
圖:水稻白尖病病原線蟲Aphelenchoides besseyi 之雌蟲、雄蟲及幼蟲形態。(蔡東纂)
病原生活史
葉芽線蟲為兩性生殖,A. besseyi在24℃及28℃之最適溫度下8~9天即可完成一世代。A. besseyi 在稻種萌芽後,以內寄生方式存在於鞘葉可達7~10天之久,完成一世代,隨後游出鞘葉,迄水稻收穫為止皆於稻株中行外寄生行為。
病徵
本病害於水稻生長初期病徵不明顯,攜帶此病原線蟲之水稻種子發芽率低並延遲出芽,苗株矮且單薄。典型病徵出現於分
盛期,使抽出之心葉尖端3~5 公分呈黃白至蒼白色,俟展開後即呈白化扭曲,與綠色部位交接處為波紋狀暗褐色之橫隔帶,且常從此處斷裂脫落,故又稱葉切病。於昏暗光線下,葉尖白化部位之反光宛若螢光,又稱螢稻熱病。稻白尖病罹病劍葉(flagleaf)短小扭曲,稻穗常無法完全自劍葉(flagleaf)中脫出;穀粒小且種仁
(kernel)龜裂變色。整體而言,此病害導致稻株矮化、稻穗變短、穀粒延遲成熟、穀粒數減少、授粉率降低及穀粒畸形殘破等症狀,造成稻作嚴重損失。田間估計,此病害對稻作的減損率為10~30%,高感受性品種甚至達70%,抗性品種亦有2 0%減產程度。Popova估計蘇聯感受性稻米品種罹白尖病之減損率為54%;稻種感染率達80%時,田間減損率為31%。
圖:水稻白尖病葉部典型病徵出現於分 盛期。使抽出之心葉尖端3至5公分呈黃白至蒼白色,俟展開後呈白化扭曲;與綠色部位交接處為波紋狀暗褐色之橫隔帶,且常從此處斷裂脫。(蔡東纂)
圖:水稻白尖病病株之劍葉短小扭曲,稻穗常無法完全自劍葉中脫出;穀粒小且種仁龜裂變色。(蔡東纂)
發生生態
A. besseyi可以休眠(dormant)或脫水(anhydrobiotic)狀態殘存於植物組織、種子或殘株上,於採收後的穀粒中可存活8個月至 3 年之久 (13) 。俟播種後,穀粒中 A.besseyi 旋即復甦,往生長點方向趨集。分蘗後期此線蟲之數目達最高峰,並於開花前侵入花穗(spikelet),於劍葉(flagleaf)中行外寄生方式取食子房(ovary)雄蕊(stamen)、稃(lodicule)與胚(embryo)。當穀粒漸趨成熟,此線蟲即停止繁殖,然三齡線蟲仍持續成長為成蟲,而集中於穎部(glume)。復甦後的A. besseyi多為雌蟲,雄蟲數量偏低。
防治方法
水稻白尖病之發生,源自攜帶A. besseyi之稻種,若能在水稻收穫後之烘乾過程中順便除滅穀粒中的線蟲,將是最好的防治方法;可是本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穀粒在70℃下烘乾 12 小時,依然有16%的線蟲存活,但發芽率卻降至44%,現行的40或50℃烘乾溫度線蟲存活率分別為74%及 73%。倒是60℃烘乾溫度可將線蟲存活率降至40%,而不影響稻種發芽率,其實是較好的選擇。
如以歐殺滅液劑及55℃,15分鐘之溫湯浸種方法處理稻種,相較之下歐殺滅殺線蟲劑效果較好。兩種處理方法在統計上雖無顯著差異,但感染率及田間實際生長情形仍以歐殺滅處理者為佳。溫湯浸種實際上在育苗場大量稻種處理技術上尚存甚多困難,而以化學藥劑之歐殺滅處理較為可行。因而若以歐殺滅之液劑及粒劑行稻種浸泡、苗期及本田期處理,在防治水稻白尖病之發生是較為實際的。試驗結果顯示在苗期及本田期皆處理或只於本田期施用之罹病率及穀粒中線蟲數均較浸種或苗期施用者為低,顯示水稻白尖病之防治自苗期至本田期皆有施藥必要。
參考資料
蔡東纂。2007。水稻白尖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364-368。
蔡東纂。2007。水稻白尖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364-3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