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寒害


寒害
Chilling injury


    冷害主要因作物生理活動受到障礙,嚴重時某些組織遭到破壞。
水稻生長發育有其適宜的溫度範圍:
1.      秧苗期之最低平均氣溫10℃以上,每日平均13~23 ℃,持續40~45天。
2.      生育期平均氣溫 24~28  ℃,持續期間50~60天。
3.      幼穗分化至抽穗開花適宜溫度為 25~32℃,最低溫度15~18 ℃。
4.      灌漿結實期要求日平均溫度在23~28 ℃之間。如果在各個生育時期溫度低於適宜溫度甚至低於最低溫度,則可能產生冷害。

低溫對農作物生理之影響:
1.          降低光合作用強度。以各種作物在24℃條件下的光合作用強度為100%,在12℃條件下,水稻為81%。
2.          減少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在24℃條件下作物根系對養分的吸收以100%,在12℃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則為50%、磷為67%、鉀為70%。
3.          影響養分的運轉。低溫能妨礙光合產物和礦物質營養向生長器官輸送,使正在生長的植物器官因養分不足而瘦小,退化或死亡;在幼穗伸長期,莖稈向穗部輸送養分受阻,花藥組織向花粉輸送碳水化合物不正常,會妨礙花粉的充實和花藥的正常破裂、散粉。灌漿過程中,低溫不會降低光合作用,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合成,阻礙光合產物向穗部輸送。

危害症狀

低溫冷害一般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          延遲型冷害:生育期長時間持續低溫,致使生育遲緩,出穗期延遲(圖二),稔實率甚差,引起減收。有些水田用比較冷的水來灌溉亦會產生青立之現象。出穗後40天內成熟期之氣溫在20℃以下之時成熟不良,15℃以下完全無收穫。
2.          障害型冷害:在生殖生長期遭遇低溫引起顯著的減收現象。可區分為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之冷害。如遇孕穗期的低溫,生殖細胞發生障害,不稔實或秕穀增多,而致減產。抽穗開花期遭低溫障害,不開穎,花葯不裂,花粉不發芽,造成不稔粒。障害型冷害之不稔粒以穗尖較多,穗基較少。
3.          混合型冷害:生育期遇低溫會延遲抽穗開花,抽穗開花期又遇低溫危害,會造成不育和秕粒。
    第一期作秧苗期遭受寒害時,葉色呈黃化現象,黃化程度由淺而深,因遭受冷害溫度與時間長短而不同。嚴重者發生萎凋死亡或爛秧。冷害起因於孕穗期低溫時,會發生不受精之穀,產生障害型寒害,營養生長期間遇低溫時,產生生育延遲,出穗期低溫會引起稔實障害產生青立的現象。遲延型冷害有冷夏、長雨造成稻熱病的激發而造成減收,即所謂稻熱病型冷害等等。
圖:不同品種秧苗遭受寒害之黃化症狀。(黃益田)


防禦對策

    冷害為水稻遭遇不正常氣候低溫所引起,不可能以一般病害防治方法治理,惟能以妥善之栽培管理措施來預防。
1.          品種:選定耐冷耐病之冷害抵抗性品種,並注意早中晚品種之適當配合。
2.          保溫防寒:第一期作育苗期間,中北部氣溫常下降至8-15℃之間,為預防誘發立枯病及凍害,須覆蓋塑膠布保溫。
3.          改善田間小氣候:第一期秧田,如遇霜風,應於當夜將秧田灌淹沒,預防凍害。至翌晨天氣溫暖時,再將水全部排出。如葉面結霜應潑水解凍。平時灌溉以早晨日出後為宜。如遇降雨而無風嚴寒時,每晨要灌溉至水稻床再排水,晴天可3天灌一次,翌晨排水。
4.          對障害型及延遲型冷害,可採取適作期的對策;適作期以秋季最低氣溫10℃出現日期為安全出穗期之晚限。
5.          注意氣象預報:低溫來臨前,利用水的熱容量大,氣溫下降時降溫慢的特點,灌7~10 公分深水護根,以提高根際溫度。

參考資料
黃益田2007。寒害。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395-3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