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薊馬
學名: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Bagnall)(稻薊馬)
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icius)(稻管薊馬)
英文:Rice thrips(稻薊馬)
害蟲形態
(一)稻薊馬
1.
成蟲:體黑褐色,雌體長1.1至1.3公釐,雄 1.0 至 1.1 公釐。頭略呈正方形,觸角 7 節,第2~4 節 色淡,其餘各節黑褐色,第
3、4 節各有一叉狀感覺錐;單眼間剛毛短,位於單眼三角形連線外緣;前胸背板後緣兩側各有一對長剛毛。前翅淡褐色,第一脈剛毛不連續,有端剛毛 3 支,後脈剛毛 11至13 支。雌蟲腹面第9 節腹間具彎曲狀產卵器,腹部末端呈錐形;雄蟲腹端呈鈍圓。
2.
卵 :腎形,長約 0.25公釐,寬 0.1公釐,產下後初呈白色透明漸變為淡黃,後期可見紅色眼點。
3.
若蟲:一齡若蟲,乳白色,體長約 0.3公釐,觸角直伸頭前方,無單眼;二齡若蟲呈淡黃綠色,體長約 0.5至 1 公釐,其他形狀同第一齡若蟲。前蛹(三齡若蟲)呈淡黃色,體長 0.8至1.2公釐,觸角向頭兩側伸出,單眼淡褐,翅芽達第3、4腹節。蛹(四齡若蟲)體長同前蛹,體呈淡黃,觸角折向頭背,單眼紅褐色,翅芽達第6 、7 腹節。
(二)稻管薊馬
1.
成蟲:體黑褐色,體長雌1.8至2.2公釐,雄1.7~1.9公釐。頭略長方形,觸角8節,第3節端部外側有一個感覺錐,第 4 節有2對,第5節有1對。單眼間無剛毛。前翅透明,基部淡褐色,並有短剛毛3支,後緣端部有倒插緣毛5~8支,雌雄腹部末端均呈管狀,其末端具長毛6支。
2.
卵:腎形,長約 0.3 公釐,初產時白色,略透明,後期變黃色並可見紅色眼點。
3.
若蟲:第一、二齡若蟲淡黃褐色,腹側有紅色斑紋,腹部末端管狀;第三、四齡若蟲的腹部末端亦呈管狀,體色漸轉為褐色。
害蟲生活史
(一)稻薊馬
稻薊馬成蟲將卵散產於葉片表皮下組織內,卵期在 20 ℃ 約 7.6 天, 22 ℃約 6天,26℃約4 天,29℃約3.5 天。孵化若蟲藏於心葉縫間或葉脈和捲縮的葉尖等隱蔽的場所取食。若蟲有群集習性,發育初期不活潑,但中期後行動漸趨活潑,並分散到嫩葉上危害。第二齡以上若蟲大部集中到葉尖上取食,使葉尖枯黃縱捲。三齡若蟲(前蛹)與四齡若蟲(蛹)均不取食,僅能徐徐爬行。若蟲期在 16℃約 25 天;22℃ 8.7 天;25℃ 約 6.3 天;29℃ 約 5 天。成蟲羽化後在 20℃ 以上經 1至2 天開始產卵,其繁殖方式可以兩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方式進行。每一雌成蟲平均可產卵 50 餘粒,成蟲壽命在 15℃ 左右可長達 50 餘天;20 ~ 25℃ 為 20 ~ 30 天;30℃ 以上則只能存活 10 天以下。
(二)稻管薊馬
稻管薊馬於水稻孕穗期後始漸遷入稻田,在抽穗前將卵產於捲枯的葉尖內;抽穗後則喜於開花稻穗上產卵。由於雌蟲無產卵管,只能將卵產於植物組織的表面,穎殼或穗軸的凹陷處。卵期於25℃約6天;27℃ 約4天;若蟲期在25℃約12天;27℃約10天;成蟲產卵前期在 25℃約5天;27℃約 3 天;成蟲壽命在 27 ℃可長達 30 餘天。每一雌成蟲可產卵20粒左右。
危害狀
稻薊馬危害苗期及分
期水稻葉片,成、若蟲均以銼吸式口器銼破葉片表皮吸食汁液,致使葉片表面呈現微細蒼白斑點。被害葉片以新抽出之嫩葉為主,首先由葉片尖端向內捲起,成、若蟲躲藏其內取食,隨被害之進展,捲折葉片逐漸向上延伸。嚴重被害葉片枯黃,發育受阻,停止分
,甚至成片枯死,如火燒狀。早植稻被害較嚴重,尤以間作區之早植之孤立稻田尤為嚴重。在水稻抽穗後開花期成若蟲可潛入穎殼內,危害穎殼內壁子房,被害部位褐化,子房停止發育,可導致不稔或米粒變形;在糊熟期後可危害殼粒,而致使米粒變形,被危害部位產生縱裂或橫裂,胚乳部分露出,而感染菌類黑變,被害殼粒被稱為「黑點徵狀米」。稻管薊馬主要在水稻抽穗期危害花器,甚少在葉片上危害。成、若蟲在穎殼的內壁及子房上危害,嚴重時穎殼變為黃褐色而形成空穀,被害粒具黑斑,其危害尚無成災記錄。
圖:稻薊馬成蟲及其取食痕。(鄭清煥)
圖:稻葉被稻薊馬危害,由葉尖開始往下捲徵狀。(鄭清煥)
發生生態
稻薊馬類在臺灣之發生生態尚無文獻可查。按田間被害稻田的觀察顯示,嚴重被害稻田大部分出現於雜作區早植之孤立稻田,考其原因可能是稻薊馬自四周禾本科植物上集中侵入稻田危害所致。據中國大陸及日本文獻記載,稻薊馬在冬季可在李氏禾、看麥娘、落谷苗、再生稻、小麥、大麥及茭白筍及若干禾本科雜草等寄主越冬,在春暖季節先在越冬寄主繁殖一世代後再遷入稻田危害秧苗,其族群由插秧至分
盛期密度直線上升,稻穗分化期後密度下降,孕穗期後即很少在葉片上危害,部份往外遷移,部份轉而危害稻殼。稻薊馬之發生密度與溫度具密切關係,溫度高於 27℃時,雌蟲比例下降,影響其繁殖能力。
稻管薊馬於水稻抽穗開花期始大量遷入稻田危害花器,可在水稻上繁殖一個世代,待稻乳熟期後又陸續遷往其他寄主植物取食,晚植稻受害較早、中植稻為嚴重。在臺灣有關上述兩種薊馬,偶有小面積受害,對於其發生情況,寄主轉移以及危害對水稻生育與產量之影響等均有待觀察。
防治方法
(一)
整田,插秧前,清除田邊雜草,減少蟲源以防其轉移危害。
(二)
齊一栽植期,可防止其集中危害。
(三)
遭受嚴重危害時,在噴藥防治前,宜先增施一次追肥以促進稻苗之生長,減輕被害程度。
(四)
目前尚無登記應用於稻薊馬防治之藥劑,需要時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於防治其他作物上薊馬之藥劑選擇試用。
參考資料
鄭清煥。2007。水稻薊馬。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25-129。
鄭清煥。2007。水稻薊馬。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25-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