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負泥蟲


負泥蟲
學名:Oulema oryzae (Kuwayama)
英名:Rice leaf beetle
俗名:稻泥蟲、稻葉蟲


害蟲形態

1.成蟲:頭部黑色,前胸黃褐,翅鞘青藍色,有光澤,上佈點刻之縱線數條。觸角黑色,密生灰色微毛,但基部兩節暗褐色,微毛稀疏。足褐黃色,基節黑色,脛節端距及跗節暗褐色。腹部腹板黑色,密佈細刻點及灰黃色微毛,全藏於翅鞘之下。體長約5公釐。雌雄成蟲之鑑別,一般以蟲體大小及細胖來區別,即雄性成蟲較細小,腹部腹面較平坦,而雌性成蟲之蟲體較大,腹部腹面較凸起。
2.  :長橢圓形,初為淡黃色,後變為暗綠色,有光澤,長約 1 公釐。
3.幼蟲:洋梨形,腹面平坦,背面隆起。頭小稍扁平,體黑褐色,自頭頂中央後方至單眼外方有一黃色斑紋,胴部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暗褐黃色,各節上生黑色之毛瘤 10~11個,胸足有三對,暗褐色,短而粗大,爪單一。肛門向上開口,故糞便堆積體背。體長約 5 公釐。 
4. :裸蛹,橢圓形頭尾兩端略尖小,初淡褐色,羽化前呈現暗色。體長雄蟲平均 3.87 公釐,雌蟲約 4.3 公釐。老熟幼蟲先在稻葉上作橢圓形之白繭後化蛹,繭長約5公釐。
 圖:負泥蟲成蟲。(劉清和)
圖:負泥蟲卵。(劉清和)

害蟲生活史

負泥蟲每年發生一世代,以成蟲於稻田附近之其他禾本科植物之根際土礫間越冬,至翌春溫度回升時,飛至秧田或本田之稻株葉片上取食並交尾產卵。成蟲取食多在早晨、黃昏及夜間。在陽光照射之白天或是太乾燥,強風時,成蟲多靜棲於稻葉表面或移棲於稻株基部,受驚擾時具假死習性。成蟲交尾二次以上,交尾後一天即可產卵。卵多產於葉片正面,距葉尖約 3公分左右,少數在葉背或葉鞘上。 越冬雌成蟲之產卵期約32天,每一雌成蟲約可產44卵塊,每卵塊含卵數以6~12粒,排成二列,卵期平均約 4~7天,孵化幼蟲取食葉部之上表皮及葉肉形成條狀白痕。幼蟲有四個齡期,歷時約10~14天,老熟幼蟲在葉片上結繭化蛹,經過 9~15 天,羽化為新成蟲,繼續停留在水稻葉片上取食10~15天,然後飛離稻田到越冬場所越冬。該蟲週年之生活史如下圖:


危害狀
負泥蟲之幼、成蟲均以咀嚼式口器食害水稻葉片之上表皮及葉肉而殘留下表
皮,呈現白膜狀長條食痕,若遭風吹襲則縱裂。當族群密度高時,水稻呈一片白色枯乾之被害狀,影響水稻生育而使稻株抽穗期延遲4~5天,穀粒多呈不飽滿狀,影響產量至鉅。
 圖:負泥蟲在田間危害狀。(劉清和)
圖:負泥蟲嚴重危害水稻徵狀。(劉清和)

發生生態
負泥蟲為溫帶地區昆蟲,各蟲期之發育與溫度關係極為密切。一般而言,產卵臨界低溫為 11~12 ℃,最適產卵之溫度為20~27℃。越冬成蟲飛來稻田交尾、產卵時期隨冬春季溫度不同而有遲早之差異。例如,臺東地區之溫度於每年元月下旬即開始回升,越冬成蟲便陸續飛來稻田交尾產卵,於二月下旬成蟲密度最高,幼蟲發生危害最嚴重時期為三月中旬,四月中、下旬新羽化成蟲便飛回越冬場所越冬;但在臺灣北部地區負泥蟲發生危害時期較晚,如在臺北地區幼蟲危害期為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負泥蟲大多發生於靠山區之稻田,尤以山谷、山溝之稻田發生較為嚴重,陽光充足之平原稻田不發生。一般而言,低溫高濕有利於其發生危害,在多雨之年,水稻被害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
負泥蟲為水稻生育初期之主要害蟲,以成、幼蟲食害水稻葉肉,尤其第三、四齡幼蟲之取食量最大,約占整個幼蟲期取食量之90%,因此評估該蟲對水稻產量之影響時,均以第三齡以上幼蟲為對象。據江村及小鵬(1980),建議以每叢水稻有三齡以上幼蟲3~7隻,為該蟲造成稻穀減產之上、下限。每叢稻株有25隻幼蟲食害時,可造成100%之被害葉率及40%之被害葉面積率及食害葉片面積40%;而被害葉率達100%時可造成20%之稻穀減產,被害葉面積達50%時可造成21~27%之減產。在臺東縣竹湖稻田之調查,水稻每叢有15隻幼蟲危害時,可造成水稻葉片被害度達 56.48%,並使稻穀減產23.84%。建議在水稻生育初期,若負泥蟲之幼蟲每叢發生密度達2~3隻,且發生叢率達10%時,即應採取藥劑防治措施,以確保稻米品質及產量。
負泥蟲之防治方法有空中施藥、育苗
箱施藥及直接噴撒藥劑等方式。在日本東
北地區稻田,曾於1977年施60%速滅松液
劑,一架飛機每日可施藥 300公頃,對負泥
蟲大面積施藥,有極佳之防治效果。但在
臺灣之負泥蟲發生地區,均為靠山濕冷稻田,較不適合空中施藥。至於育苗箱施藥
防治負泥蟲,在日本方面,曾於1973~1979年間應用培丹粒劑,可減半每公頃用藥量(20公斤),甚至施用四分之一藥量(10公斤),仍具有極佳之防治效果,且其藥效可延長至45~50天之久,因此確認育苗箱施藥方式,極適合於水稻生育初期之負泥蟲防治。在臺灣方面,目前仍採用地面直接噴撒藥劑之方法防治負泥蟲。換言之,在水稻生育初期,若發現負泥蟲之幼蟲,每叢稻株上有2~3隻時,即開始施藥,施用藥劑及倍數可參考植保手冊。由於負泥蟲極易被農藥所殺死,因此筆者曾利用推廣用藥量40公斤之一半,即每公頃20公斤之粒劑藥量混合肥料,同時施用,仍獲極佳之防治效果,且可節省施藥工資,誠為一種省工又省藥之防治方式,值得農民採用。

參考資料
劉清和。2007。負泥蟲。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59-1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