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福壽螺


福壽螺
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英名:Apple Snail

害蟲形態

1.      呈圓形,直徑平均2.29公釐,卵粒重8.26毫克。剛產之卵呈粉紅色,外附著透明粘液,粘液乾燥後有如一層臘覆蓋卵塊上,具保護作用。每一卵塊由3~4層卵重疊而成葡萄串狀,每一卵塊之卵粒數約 100~400 粒,隨卵塊之大小而異。卵塊在產下後經2~3天表面漸光滑呈鮮紅色,極為醒目。受精卵在陰暗處孵化前 3~4 天變成灰黑色,但在陽光照射下則變成白色或灰白色。此時仔螺已在卵殼中形成有殼的幼螺,孵化時幼螺破卵殼而出,不受精卵則保持鮮紅色。
2.      幼螺:剛孵化幼螺,螺高約2公釐,殼薄透明易碎,螺體呈紅色或淡紅色。落入水中經 20~30 分鐘即開始浮游,2~3天後螺體紅色漸消失而轉為黑褐色。隨螺體成長,外殼顏色逐漸轉呈深橄欖色,殼縫下陷呈淺溝狀,殼口具殼蓋。螺體爬行或取食時,伸出頭部及腹足。頭部具觸角二對,前對觸角較後對長,後對觸角的基部外側,各有單眼一隻。左眼左後邊,有一支粗大的肺吸管,內具肺鰓。
3.      成螺:形態同幼螺,呈橢圓形,惟殼較硬厚,口緣無反轉銳利,螺殼右旋,螺層五層,外體層驟然增大,有十餘條暗紋,愈老熟之螺體,其暗紋愈明顯呈條狀。雌雄異體,在殼高1.6公分以上時,由口蓋外緣形狀能辨別雌雄,雄螺口蓋外緣反轉,雌螺則否。
 圖:褔壽螺之卵。(廖君達)
圖:褔壽螺之成蟲。(廖君達)

害蟲生活史

福壽螺在中部地區一年可繁殖 2 個世代,一世代所需日數約88~204天,隨季節而異。各螺期周年可見,卵期之長短及卵之孵化率隨溫度而不同,在24~32℃卵期為10~20天,孵化率為66.7~81.3%。溫度在20℃以下或30℃以上,孵化率顯著下降。孵化後之幼螺(殼高2~3公釐)落入水中經20~30分鐘即開始浮游,多數在水中漂浮物上或水邊活動,以上中浮游生物藻類及含水分多之幼嫩植物葉片為食。夏季幼螺孵化後約經 70~80 天達性成熟期,殼高約2.5~3公分以上。成螺之交配活動不受晝夜限制,每次交配所需時間自40~6小時以上不等。交配後2~6天左右開始產卵,雌螺產卵時間通常在傍晚至翌日清晨,每一雌成螺每分鐘可產3~5粒,卵塊的大小,視螺體的大小而異,小者只產數10粒,大者可產數百粒,平均200~300粒。一年之中,三~十一月都適合雌螺產卵,每一產卵期約一個月左右。產卵期3~5天可產一卵塊,每一產卵期平均可產6.8個卵塊,停止一個月左右又復產卵,因此每年有四個產卵期,平均可產卵塊數28個。卵一般產在離開水面之稻稈(葉)、電線桿、樹幹、牆岸、田埂或雜草上。成螺壽命在 1~3 年以上。
圖:褔壽螺產卵於稻莖上。(廖君達)

危害狀

    本螺之食性甚雜,孵化後稍長即開始咬食稻田、水生作物田或溝渠內的植株,尤喜取食其幼嫩部份,如秧苗或插秧後14天內的幼稻及菱角心芽、蓮、空心菜、茭白筍等。水稻在幼株期於齊泥處整株被咬食時,常導致嚴重缺株。如在齊水面(3-5公分)處被囓食切斷,則導致分數減少,生育緩慢與抽穗延遲現象。二期稻被害較一期稻明顯。
圖:水稻幼株遭受褔壽螺危害。(廖君達)


發生生態

福壽螺在臺灣中部地區,於夏秋高溫時完成一世代約需88天,冬季氣溫低約204天,其發育顯受自然氣溫之影響。本螺係一種淡水螺類,具有鰓及肺,吸氣時先將吸氣管伸出水面,整個身體搖動5~6次,吸足空氣後將吸氣管縮回而載浮於水面上,隨水漂流。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除酸性或半鹼水地區外任何有水的溝渠、湖沼均可生存。福壽螺取食行為均在水中進行,先以腹足抱住食物,再以口器之顎片切割食物成小片後吞下。當其取食秧苗時,可以一次圈住1~5株秧苗分次取食。殼高3.3~3.6公分之螺體,在水深3公分之水田中,一日可取食秧苗12株左右,因此發生密度高時,秧苗常被啃食一空。福壽螺目前已廣佈臺灣,並成為稻田重要有害動物之一。
福壽螺在水溫 20 ℃以下或 30 ℃以上時,螺體潛入土中緊閉殼蓋靜止不動呈休眠狀態。遇到乾旱或無水環境時亦潛入土中或雜草下緊閉殼蓋休眠。在未受到強烈日光照射時,螺體休眠可達六個月之久,一旦遇到水,立即打破休眠繼續活動。最適活動的水溫為25~27℃,二期稻插秧時氣溫較高,福壽螺活動力較強,危害程度較一期稻嚴重。
在仲秋之後所產之卵塊,孵化仔螺均以半休眠狀態越冬,至翌年四月氣溫昇高時,螺體才快速成長。全年中,成螺密度以五至七月間最高。福壽螺對幼期水稻之危害,與螺體大小及密度成顯著正相關,螺體愈大,密度愈高時,危害愈嚴重。

防治方法

(一)        田間福壽螺族群密度每平方公尺發生量為 1 個大螺、 2 個中螺或 5 個小螺時,皆達經濟危害水平限界,依此做為防治基準;或是一期稻被害率在1.6%以上,二期稻在6.0%以上時即行施藥防治。藥劑防治應於整地後插秧前或插秧後立即施藥一次。藥劑防治種類及使用方法,可參照植物保護手冊。
(二)        插秧後田間應保持淺水狀態(2~3公分),並於進水口加裝阻隔網(網目5公釐以下),以防溝渠之螺體流入。另外於排水口平舖30公分長的塑膠浪板,可防止福壽螺逆水而上侵入稻田加害水稻。
(三)        直播田於撒種萌芽後排水2~3週,可保護秧苗免於遭受福壽螺之危害。
(四)        摘除卵塊撿拾螺體,為減少福壽螺危害之有效方法。卵塊在水中仍具有孵化能力,故摘除後應壓碎,不可逕予投入水中或隨地棄置。對於附著在硬體(如電桿、樹幹、牆岸)上或用手摘除不到卵塊,可持木棒等物加以搗碎。
(五)        池塘、水庫中福壽螺防除,放青魚(烏鰡)或鯉魚捕食,並隨時摘除卵塊及撿拾螺體予銷毀。

參考資料
劉達修。2007。福壽螺。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84-1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