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南方綠椿象


南方綠椿象
學名:Nezara viridula (Linnaeus)
英名:Southern green stink bug
俗名:臭腥龜仔

害蟲形態

1.          成蟲:依體色及條紋可分三型:
(1)   綠色型(正常型)(forma typical):雄蟲體長12~14公釐,雌蟲體14~17公釐。全體綠色,體背色濃而腹面稍淡。頭側稍黃,複眼黑色,單眼紅色,觸角第1~3節綠色,第3~5節端部為黑色。前胸背板兩側角稍突出,小楯板長三角形,基部有3個橫列的小黃白斑點。
圖:綠椿象。(鄭清煥)

(2)   黃帶型(forma torquata):外型及體色與全綠型類似,但前胸背板前半部和頭的前半部為黃色,前胸背板黃色部分的後緣呈波紋狀。
(3)   綠斑型(forma auraniaca):外形與前兩型類似,但體背為橙黃至黃綠色,腹面綠色。前胸背板前半部和小楯板基部各有三個綠色斑紋,另小楯板端部呈綠色,與兩前翅革質端部各有一綠斑排成一橫列。
2.          卵:圓筒形,高約 1.2 公釐,直徑 0.75 公釐。初產下時為乳白色,後漸變土黃色,孵化前呈紅色。
3.          若蟲:共有五齡。第一齡若蟲體黃褐色,胸部中央的大圓斑呈橙黃色,第二至第三齡若蟲體呈黑褐色,腹背中央兩斑紋呈橙黃至淡黃色,第五齡若蟲體長7.510公釐,綠色,前胸背板、小楯板和翅芽上散佈黑色斑紋。腹部背方具淡黃色斑,中央和兩側邊緣有紅色斑。

害蟲生活史

    南方綠椿象在室溫27~28℃時成蟲產卵前期為4~7天,雌蟲可多次交尾,每一雌成蟲一生可產4~8個卵塊於葉背或莖上,每卵塊含40~100餘粒卵,分2~6行排列,略呈六角形。卵期約5天,孵化後若蟲聚集於卵塊旁,自第二齡若蟲開始群居取食,第四齡前很少單獨生活。若蟲期共 5 齡,歷時21~25天後變為成蟲。成蟲白天多於水稻株上部活動、取食、交尾,夜間產卵,具強趨光性。成蟲壽命除越冬世代外,一般由10~30餘天。

危害狀
    水稻抽穗期被害,被刺食之榖粒成空榖;乳熟期被害,榖粒乾癟;糊熟期以後被害之穀粒在口針插入部位形成褐黑色斑痕,即所謂之斑點米(pecky rice)。斑點米帶有難受之苦味,而降低米質。
圖 : 椿 象 類 危 害 穀 粒 形成斑點米。(鄭清煥)


發生生態

    南方綠椿象為高度雜食性害蟲,一般以多種寄主植物之果實為食。在水稻田,於水稻抽穗期陸續遷入稻田取食幼穗,吸食榖粒汁液,被害榖粒成空殼;乳熟期榖粒被害,榖粒壞死乾癟;糊熟期以後被害,口針刺吸部位形成暗褐色斑點,即所謂的“斑點米”(pecky rice)。按接蟲試驗,第五齡若蟲及成蟲在水稻乳熟期取食,每日平均分別可造成1.40.9粒斑點米,空榖粒可達20%左右,糊熟期為1.81.6粒,而黃熟期則分別為0.81.2粒。經田間調查顯示,南方綠椿象危害密度於早熟稻及晚植稻較高;如鄰近休耕田,則距田埂2公尺以內之範圍,其密度較田中央為高。有關南方綠椿象及其他危害稻穗榖粒造成斑點米之椿象類之生態未詳之處尚多,有待進一步研究。

防治方法

1.          避免過早或過晚栽植,引起椿象類之侵入危害。
2.          栽植於長滿禾本科雜草之休耕田旁的稻田,應於抽穗前清除休耕田雜草,以免繁殖於雜草內之椿象類於水稻抽穗期遷入危害。
3.          若發現於乳熟期至糊熟期稻田中椿象類密度太高(50次掃網合計超過30隻),考慮使用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藥劑防治12次。

參考資料
鄭清煥。2007。南方綠椿象。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71-1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