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夜盜 (稻行軍蟲)
學名:Spodoptera mauritia (Boisduval)
害蟲形態
1.
成蟲:體長約 16 公釐,翅展開體全長35~37 公釐,體形肥大之中型夜蛾。體及前翅暗褐色,前翅有波狀之灰色前橫線及亞外緣線,翅前緣中央有不明顯之灰白色寬帶向後方斜行。環狀紋灰黃色,其中心暗褐色。中室末端具明顯之黑紋。外緣各脈間有黑點,緣毛暗褐色。後翅白色,帶有紫色光澤,翅頂及外緣線暗褐色。雌蛾之色澤略較雄蟲為淡,前翅缺灰白斜帶。
2.
卵 :扁球形,上具放射狀之隆起線及與此相交之多數細橫線,直徑約0.7公釐。初為乳黃色,後漸變為淡褐色。卵粒通常由數10~200餘粒組成長方形塊狀,卵塊上被覆雌蛾之暗褐色尾毛。
3.
幼蟲:幼蟲五至六齡,體為淡黃綠色,密度高時呈暗褐色。頭部褐色,背線淡紫褐色,亞背線為灰白色,體側各節有新月形黑色斑紋,氣門線紫褐,氣門黑色。老熟幼蟲體長約40公釐。
4.
蛹 :淡赤褐色,第 2~7 腹節背面近前緣處密佈刻點,尤以第4~7節刻點特別顯著;第5~7腹節,腹面前緣亦有小刻點。尾端短大突出,其末端具強大之尾刺二枚,刺之尖端呈絲狀而非鉤形。蛹體長約18公釐。
圖:臺灣液盜雌成蟲。(鄭清煥)
圖:臺灣夜盜中齡幼蟲。(鄭清煥)
害蟲生活史
完成一世代約20~30餘天。成蟲產卵塊於葉背,卵塊上被有雌蛾之暗褐色尾毛。卵期3~9天,幼蟲期21~29天,卵孵化後至第二齡幼蟲群集危害,僅取食葉肉,留下白色表皮;第三齡以後取食葉成缺刻,此後之幼蟲呈典型的夜盜蟲,白天藏於隱蔽處,夜間外出取食;第五、六齡幼蟲食量暴增,連嫩莖均可被害;老熟幼蟲多在田邊或寄主附近土中營造土室化蛹,亦有以枯葉結成繭在其內化蛹。蛹期8~13天,羽化後成蟲日間潛伏於田邊雜草、稻叢或其他隱蔽處,夜間活動、交尾及產卵。成蟲具強飛行性及強趨化性,喜食糖、酒、醋之混合液。成蟲壽命平均6~12天,產卵前期2~8天;每一雌成蟲可產4~6個卵塊,每卵塊含 150~200 粒之卵粒。在水稻生育初期,卵一般產在雜草上,而於第一或二齡幼蟲遷入稻田危害水稻,次一世代則可在稻株上產卵。
危害狀
臺灣夜盜常導致秧床秧苗或直播稻秧苗之嚴重損失。幼蟲常成群由一苗床遷移至另一苗床危害。初齡幼蟲群棲取食葉片表皮致使葉尖枯萎,第二齡以後蠶食葉片僅留中肋,至三、四齡幼蟲取食量大增,可將葉片食盡,寸草不留。老齡幼蟲各自分散。幼蟲取食以夜間為主,白晝進入靜止狀態。其遷移危害通常發生於田間無水時期。
發生生態
在臺灣,臺灣夜盜每年約可發生7~8個世代,以幼蟲與蛹於田邊雜草越冬,越冬世代成蟲出現於二至三月間。第一世代幼蟲出現於二月下旬至四月間危害一期稻,其後經約30~35天完成一個世代,水稻收穫後可在雜草完成一代。本蟲幼蟲特別喜歡危害秧苗,在未使用育苗箱育苗時,秧田及移植後25天內之水稻分 初期,常遭受嚴重危害;水稻移植經7週以上時少受嚴重危害。在水稻分
終止期後,即遷移至田埂或溝渠雜草上繁殖危害。幼蟲因大雨或被天敵捕食及寄生死亡率甚高。幼蟲不會游泳,在植株葉片被取食完後即暴露於株桿上,成為鳥或其他捕食性天敵之獵殺對象。本害蟲在稻田普遍使用合成殺蟲劑後即很少被發現,其生態不明之處仍多,有待進一步究明。惟由於本蟲喜好危害秧苗,在直播田應特別注意其可能造成之危害。
防治方法
(一)
誘殺成蟲:成蟲對糖、酒、醋以2:1:1之混合液具嗜好性,可將該混合液加農藥,噴佈於草把誘殺。
(二)
清除田埂及溝渠中的雜草,以減少蟲源。
(三)
發生危害時,可施用有機磷殺蟲劑防治。
參考資料
鄭清煥。2007。臺灣夜盜 (稻行軍蟲)。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43-146。
鄭清煥。2007。臺灣夜盜 (稻行軍蟲)。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143-1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