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雜草的管理


        台灣水田雜草種類繁多,主要的有螢蘭、鴨舌草、球花蒿草、母草、尖瓣花、莎草、紅骨草、野茨菰、溝繁縷、水稗、滿天星等,大部分以種子繁殖,亦有部份以球莖繁殖。雜草的種子,除原已存在者之外,主要隨灌溉水、豐或鳥類帶來。因此,抽地下水整地的水田,其雜草比利用圳水整地的水田雜草少。

目前防治方法:
1.      整地:插秧前15天進行第一次整地(粗耕),隨即灌水,保持濕潤狀態,讓水田中的雜草種子發芽,至插秧前三天再進行二次整地(細耕),將以發芽的雜草掩埋。第二次整地時,水田的灌水量保持適當,使黏粒可以充分沉澱,形成滲漏障礙,湛水比較易於保水,耙平時應力求平整,以免高灘之處容易滋生雜草。
2.      種植綠肥:二期稻收割後種植綠肥作物,如油菜、苕子、埃及三葉草等綠肥作物,除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質之外,其翻耕後的殘體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增加後可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在病害的防治上有其正面效益。綠肥作物生長快速及茂密,可以抑制雜草生存的空間,所以種植綠肥可以減少雜草的種類及密度。
3.      湛水處理:整地後保持2-3公分的水深,插秧後秧苗成活即行湛水處理3公分水深,可以抑制雜草萌芽。
4.      覆蓋稻穀:適當的水分管理配合施用穀殼,可有效控制雜草,其方法為插秧後保持湛水狀態,每公頃施用穀殼五公噸,穀殼施用後因吸收水分而下沉,覆蓋於土表,使雜草種子無法發芽。施用穀殼除了有防除雜草的效果外,其所含的矽被吸收後,以矽膠的狀態貯存於水稻葉部表皮中形成矽素、矽體,可以增加抗病、蟲能力。
5.      覆蓋滿江紅:於水稻插秧後即施放滿江紅,每公頃50-100公斤。滿江紅為水生蕨類植物,漂浮於水面,成長快速,四天可增加一倍,所以可以發揮覆蓋的效果。滿江紅葉片裡面共生故氮綠藻,可固定空氣中的氮,因此,滿江紅與水稻共作,可供下期作每公頃約40公斤的氮肥。
6.      高溫防除法:是利用細微粒子植物性有機肥料施用到水田,微生物快速分解有機質,消耗土壤中殘存的氧氣,使雜草種子無法獲得足夠氧氣發芽。本項防除方法必須配合高溫,才有防治效果,因此,湛水不宜太深,讓陽光提高水溫以達到防除雜草的效果。
7.      人工除草:上述方法雖可降低雜草密度,但不能夠完全防除雜草,因此,都要輔以人工除草,通常於插秧後二或三星期即可進行人工拔除,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之水田是除草機,是將行走式插秧機的插秧部分拆下,再附掛不銹鋼製的除草鋼片,於插秧後約10天除草。但僅能剷除行間的雜草,株間的雜草仍需以人工拔除。人工除草的動作可以將空氣帶入土壤中,以對水稻生長有正面效益。
8.      利用生物防治:在宜蘭及苗栗,目前有一種稱之為『合鴨米』的栽培方式,其作法是將幼鴨飼養於水田,利用鴨子啃食幼嫩雜草,或藉著鴨子在田間的活動造成田水混濁,導致雜草種子難以萌芽,而抑制雜草的滋生,他同時會取食水田中的害蟲及福壽螺,其排泄物也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在有機栽培的理念中,對於病蟲害防治儘量維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並不主張趕盡殺絕,而是維持一種生態平衡。

參考資料
張素貞、鄭書杏。2004。有機稻米產銷技術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7-19、29、32-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