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飛蝨
學名: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英名:Brown planthopper
害蟲形態
1.
成蟲:長翅型雄蟲,暗褐色,體長約3.8~4.2
公釐;長翅型雌蟲黃褐色,長約 4.4~4.8 公釐。頭之前方稍突出於複眼之間,複眼黑暗色。前胸背板及中胸小楯片褐色,上面具有不明顯之縱線三條。中胸小盾片較前胸背板為長,其後端稍尖。足黃褐色,後足脛節側邊有刺,末端具有活動之距如鐮刀狀,其上有30~36齒狀突起。前翅狹長半透明稍帶褐色,其後緣近中央處有黑褐色斑紋,靜止時兩翅相合,該斑紋呈長卵形。後翅扇形,淡而透明。短翅型成蟲,前翅僅及長翅型者之二分之一,後翅退化更為明顯。雄體長為2.0 ~ 3.1 公釐,雌蟲為2.7 ~ 3.5 公釐。
2.
卵 :呈香蕉型,先端稍尖,長約0.7 公釐。卵通常數粒(6 ~ 62粒,平均13粒左右)產在一起,前端卵帽相互黏附而成卵塊(圖五)。初產下卵呈乳白色,以後發育逐漸變為淡黃色,由外可見赤色眼點。
3.
若蟲:初齡若蟲呈乳白色,其後呈褐色至暗褐色,體背具淡色或乳白色之斑紋,其形狀及數目隨齡期而異。若蟲共五齡,各齡主要區別如下:
一齡蟲:體長約 1.1 公釐,淡黃白色至淡灰褐色,腹部背面中央有一T字形淺色斑紋。
二齡蟲:體長約1.5 公釐,淡黃褐色至灰褐色,腹部背面中央之T字形斑紋較不清晰。
三齡蟲:體長約 2.0 公釐,淡黃褐色至褐色,中後胸兩側向後突出翅芽,腹部第三、四
節背面各有一個山字形粉狀白斑。
四齡蟲:體長約 2.4 公釐,褐色,前翅芽長過第一腹節,後翅芽長過第三腹節,腹部斑紋
更清晰。
五齡蟲:體長約 3.0 公釐,褐色,前翅芽長過第四腹節,蓋住後翅芽大部分。第五齡若蟲
與短翅型成蟲容易混淆,但前者翅芽斜披兩側,端部尖,翅斑不明顯,後者左
右翅靠近,翅端圓,翅斑明顯,雌蟲腹部肥大。
圖:褐飛蝨短翅型成蟲。(鄭清煥)
圖:褐飛蝨長翅型成蟲。(鄭清煥)
害蟲生活史
褐飛蝨成蟲一般產卵於稻株基部之葉鞘脊部組織內,數粒至十餘粒產在一起,產卵痕清晰可見。當族群密度高時,成蟲亦可產卵於稻株中,上部之葉鞘組織內,或葉片中脈內。卵及若蟲之發育臨界低溫均為12.5℃。在15、 20、 25、 28及29℃之恒溫下,卵期平均分別為26.7、 15.2、8.1 、 7.9 及 8.5 天;若蟲期平均分別為46.5、 27.2、 16.7、 14.3及15.8天,發育所需日數約為卵期的兩倍。若蟲通常與成蟲混棲於稻株基部吸食養液,經五次脫皮後變為成蟲。三 ~ 五齡若蟲每天之吸汁量達6~11毫克,其取食量約為雌成蟲之2.4倍。在25 ~ 3 0℃下雌成蟲於羽化 2 ~
5天後開始交尾產卵,產卵盛期可歷時10~15天,產卵高峰期可持續 6~10 天。每一雌成蟲產卵數0~1417個,平均約 300餘粒,短翅型成蟲產卵數略較長翅型者為高。成蟲壽命在室內飼育可達 20 餘天,但在田間平均短於 10天。
褐飛蝨成蟲有短翅型與長翅型之別,翅型之分化受寄主之營養條件,飛蝨之族群密度以及溫、濕度等之影響。低溫高濕,在水稻分
期至抽穗期,飛蝨族群密度低時,短翅型發生比例較高;高溫乾燥,寄主植物不適或水稻靠近成熟期,或在飛蝨族群密度過高時,長翅型成蟲發生比例較高。若蟲第三齡為影響翅型的分化的關鍵時期,如在第三齡期,食物不足或品質不良,且族群密度太高時,多產生長翅型,食料豐富且品質良好,飛蝨密度低時,則多產生短翅型。
短翅型成蟲少移動,產卵前期較長翅型為短,且產卵數較多,在適宜環境下,短期內能大量增殖,因此其發生數量可供作發生量之指標。長翅型成蟲具趨光性,適於遷移,其遷移多在卵巢尚未發育成熟前,可由數十公尺之短距離或數百公里至一千公里以上之長距離遷移。
危害狀
褐飛蝨以成蟲及若蟲群集於稻叢基部吸取稻株養液為食。被害株之基部常可見其污濁之分泌物或由分泌物引起之煤污病。當褐飛蝨族群密度低時,可導致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族群密度高時,可致使稻株於短期內迅速枯萎倒伏,此種枯萎情況,在褐飛蝨中度發生田常呈圓圈狀;在嚴重發生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稱之為「蝨燒」。除直接危害外,褐飛蝨並可煤介草狀矮化病及皺縮矮化病。
圖:褐飛蝨成蟲及若蟲群聚於水稻基部危害,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鄭清煥)
圖:褐飛蝨嚴重危害導致局部「蝨燒」,更嚴重時可致使水稻全部枯萎。(鄭清煥)
發生生態
在臺灣褐飛蝨一年可發生 8~11 個世代,愈南部發生世代愈多。在嘉南地區,無論第一或第二期稻均可遭受3 ~ 4個世代該蟲之危害。在第一期稻,因受水稻生育早期
(一至二月)低溫及越冬蟲源稀少之影響,褐飛蝨族群密度在三至四月間甚低,經常難以發現。第一世代成蟲一般於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出現,其後族群密度緩慢上升;第二世代若蟲及成蟲族群高峰分別出現於五月中旬及下旬,而第三世代則分別出現於六月中旬及下旬。第一期稻之普植稻,褐飛蝨之族群高峰通常出現於水稻糊熟期至收獲期,亦即第三世代之若蟲期,其密度據1983至2000年調查,最高為每叢稻10.3隻,平均為1.33隻。在晚植稻(二月中旬以後種植者),由於成蟲可由早植稻遷移侵入以及氣溫較高,褐飛蝨之發生密度有較早植稻(十二月下旬至元月上旬種植者)為高之趨勢。
在第一期稻,褐飛蝨各世代成蟲之長、短翅型比例依調查田之不同而有很大變異;遷入世代均為長翅型,第一及第二世代短翅型雌蟲約佔總雌蟲的二分之一,第三世代則佔三分之一。水稻收獲後,若蟲及短翅型成蟲快速減少,長翅型成蟲佔絕對優勢且其密度變化頗大。依據誘蟲燈及氣帶式捕蟲網(Air borne net trap)之每日捕獲蟲數,隨氣象條件而有很大變異,如臺灣地區遭受鋒面,低壓環流,副高壓環流以及西南氣流所影響,且其環流涵蓋華南或呂宋島與臺灣,而臺灣地區有下沈氣流時(通常為陰雨天氣)褐飛蝨被捕獲量呈突增之現象,顯示臺灣之褐飛蝨可自海外遷入,其遷入期為五至八月,而以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為遷入之主要時期。每年遷入之蟲量與二期稻褐飛蝨之發生密度具極顯著的相關性。
第二期稻插秧後,褐飛蝨很快即遷入稻田,插秧後2~3週為其遷入之高峰期。第一、二及三世代分別出現於八月下旬,九月下旬及十月下旬,而第四世代成蟲則出現於十二月上旬。由於其遷入期頗長,且在水稻生育期中褐飛蝨常有短距離遷移,因此世代間重疊頗大,各蟲期隨時可見。各世代發生密度因受遷入蟲數及氣候因子(尤以九月份之降大雨日數)之影響,年度間變異頗大。雖然如此,但其族群密度通常在第一世代很低,第二世代若蟲期常可達到每叢稻5~10隻之經濟危害基準,族群高峰則出現於第三或第四世代若蟲期。隨該年之族群密度與氣象條件而異,若在水稻生育中期其族群密度較低,而十月份溫度仍高時,於第四代出現高峰期之機率較多。在族群高峰之密度可到平均每叢數隻至 400隻以上。每叢水稻若遭受100隻左右危害即可產生「蝨燒」現象。
在第二期稻各世代成蟲之長、短翅比例亦有頗大之變異,第一、二、三世代短翅型雌成蟲約佔總雌蟲數之 62 、 73 及 30%。水稻收獲後出現之成蟲則以長翅型為主。在冬季期間,褐飛蝨主要於再生稻或落地禾苗棲息取食,其族群通常於十二月下旬至元月上旬即急速下降,越冬密度與再生稻田面積及當年冬季溫度具密切關係。一般而言,越冬密度頗低,此為臺灣地區在一期稻褐飛蝨密度不致成災之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一)耕作防治
齊一水稻栽培期,減少遷移擴散危害;避免密植,過量施用氮肥及長期積水,創造溫暖潮濕有利於褐飛蝨繁衍之條件。
(二)栽植抗蟲品種
為最經濟有效的防蟲措施。目前在臺灣已推廣抗褐飛蝨水稻品種有嘉農秈11號、臺農秈12號、臺農秈14號、臺農秈16號、臺農秈18, 19, 20, 22號、臺中秈10號、臺中秈 16 號、臺中秈 17 號、臺秈 1號、臺農秈糯 1 號、臺農 68 號、臺農 69號、臺農70號、臺農72號及臺粳16號等。在同一地區大面積連續栽植由同一抗蟲基因所支配之抗蟲品種,可能導致褐飛蝨有害生物小種之產生,而瓦解水稻之抗蟲性,宜與不同基因所支配之抗蟲品種輪流栽植。
圖:抗蟲品種與感蟲品種在田間受褐飛蝨危害情形。(鄭清煥)
(三)慎選藥劑及保護天敵
田間多種捕食性蜘蛛、蛙類、綠盲椿象、隱翅蟲、纓小蜂,黑腹螫蜂等均為褐飛蝨之有利天敵,彼等對農藥,尤期對持久之廣效性農藥深具敏感,不合理之藥劑處理常導致天敵之大量死亡。宜選用選擇性或短效性殺蟲劑,並於適當時期使用,以減少藥劑對天敵的毒害,而導致害蟲「再猖獗」(resurgence)之現象發生。
(四)藥劑防治
藥劑為目前防治褐飛蝨最速效而可靠的一種方法,但使用藥劑防治時,施藥時期,施藥方法及使用藥劑種類之適當與否,影響防治效果甚大。由於褐飛蝨的卵產在稻株基部組織內,藥劑對其毒性相當有限,因此在選擇施藥期應儘量選擇在若蟲發生盛期可獲最佳之防治效果。若待若蟲變成蟲、產卵,再行藥劑處理則效果不彰。其次,按褐飛蝨在二期稻之族群發生模式,通常於水稻孕穗末期,相當於水稻種植後褐飛蝨發生之第二世代若蟲發生盛期,其族群密度約在所設定之經濟危害基準,平均每叢稻5~10隻蟲數之上下,視發生蟲量之大小,施用一次或間隔7~10天再處理一次,則可有效地抑制其族群之成長。若待水稻抽穗後,褐飛蝨族群密度大幅成長再行處理,則因褐飛蝨世代重疊,各蟲期密度均甚高,且因水稻上部有劍葉及稻穗之抽出,形成一層厚厚之覆蓋而阻擋藥劑噴及褐飛蝨棲息之稻株基部。降低防治效果。藥劑噴佈時,最重要者是必須使藥劑噴及褐飛蝨棲息之稻叢基部。粒劑宜於水稻抽穗前使用,若施藥太晚,因水稻根部吸收能力較弱,影響藥效。另一方面,粒劑施用時,田間宜保持濕潤或淺水(0.5公分以下)狀態效果較佳,若田水過深,藥劑被過度稀釋,防治效果將明顯下降。防治用藥劑種類,可參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編印之植物保護手冊所列之藥劑選用。
參考資料
鄭清煥。2007。褐飛蝨。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75-83。
鄭清煥。2007。褐飛蝨。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75-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