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稻熱病


稻熱病
病原菌學名:有性世代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M.E. Barr.
無性世代 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
英名:Rice blast


病原形態

分生孢子之形狀及大小因各學者之報告而有差異,同時亦因寄主植物或培養基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分生孢子有二個隔膜,梨形,基部圓形,頂端狹小,無色或淡褐色,大小為 20~22 × l0~12µ m 19~23×7-9µm

病原生活史

    稻熱病之初次感染源自前期作田間之罹病稻 ,病原菌在罹病之稻叢上越冬,當第一期稻生長環境適宜病原菌生長時,即產生分生孢子,靠風傳播到葉片上,經發芽、侵入潛伏,而後出現病斑,由病斑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再重複感染水稻,如此短期間內多次的重複侵入感染,完成多次的病害環,最後造成流行病。

病徵

    稻熱病會感染水稻的各個生育期,侵害各個部位。秧苗期稻熱病主要發生於葉片及葉鞘,此時稻組織較嫩易感病。稻熱病菌感染後,初期呈墨綠色或灰綠色,隨後轉為急速型之白色病斑,病斑迅速擴展,引起葉片甚至全株秧苗枯死。
   葉稻熱病之病斑順著葉脈擴展,圓形至紡錘形、兩端較尖,初期墨綠色或灰綠色,急速型病斑為白色,病斑上有大量病原菌孢子,後期病斑邊緣呈褐色或深褐色,中間灰白色,病斑邊緣黃暈不明顯。稻熱病菌感染葉舌後再擴展至葉節引起臨近葉片及葉鞘組織褐變乾枯萎凋死亡。節稻熱病發生於抽穗後之水稻,莖節褐變或黑變嚴重時稻莖枯死易折斷。葉鞘外側無明顯病徵,葉鞘內側表面則常有褐變現象,莖節上有大量病菌孢子。穗稻熱病包括穗頸、枝梗及穀粒稻熱病,穗頸及枝梗被害時,初呈灰綠色水浸狀病斑,病斑邊緣轉為深褐色,被害部位以上的枝梗及穀粒枯死。穀粒被害,呈暗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
 圖:水稻葉稻熱病病徵 。(蔡武雄)
 圖:水稻葉節稻熱病病徵。(蔡武雄)
 圖:水稻穗稻熱病病徵。(蔡武雄)
圖:水稻田嚴重發生稻熱病。(蔡武雄)

發生生態

稻熱病菌分生孢子發芽時,需要水膜及幾近飽和的相對濕度。溫度20~32℃及高濕度環境下,分生孢子掉落在稻體後3小時,孢子發芽率高達80%以上。分生孢子發芽產生發芽管,發芽管先端形成附著器(appressorium),形成附著器之溫度範圍為12~36℃之間,而以16~24℃最適合。附著器會緊密附著於表皮,再產生侵入釘穿入組織中, 溫度20~28℃範圍內,最適宜稻熱病菌的侵入,部分孢子從掉落稻體到完成侵入只需6小時。
稻熱病菌侵入組織後,以菌絲體在稻組織中生長蔓延,菌絲吸取稻組織的養分繁殖。經2~3日的時間,菌絲體開始形成分生孢子梗,並由稻表皮組織伸出,分生孢子梗生長4小時後,開始產生分生孢子,孢子經50~90分鐘成熟,成熟孢子脫離孢子梗為田間第二次感染源。利用人工接種,發現稻熱病菌孢子從感染稻組織到再形成分生孢子,所需時間約4~5日。稻熱病菌感染水稻的週期短,病斑上的孢子多,病菌的散佈很快,所以容易成為流行病。

防治方法

(一)        目前在臺灣已經利用疫情偵測監側方式來進行稻熱病的防治管理,可預告是否需要施藥、施藥次數及施藥時期。而實施藥劑防治,請參閱植物保護手冊選擇藥劑施用。
(二)        增加行株距,稻株比較健壯比較抗病,縱然發病也能比較耐病;插秧行向採用與季節風同向,田間通風良好,可降低稻熱病的蔓延速率。合理施肥,多施鉀肥少氮肥,並可用含矽肥料當土壤改良劑作基肥施用;保持田間灌溉水流通,增強稻株對病害的抵抗力。稻熱病的初次感染源主要來自病稻穀及病稻草。稻種消毒可阻斷稻種傳播稻熱病,病稻草則要注意田間衛生,不能留置病稻草在田間。
(三)        利用螢光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防治。
(四)        近年來新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對於稻熱病的抗性已有顯著的進步。對於稻熱病之危害,穩定稻米生產頗有貢獻,但 稻之抗性仍不及秈稻,而目前秈稻之栽培面積只佔水稻總面積之10%左右,使秈稻之優良抗性無法充分發揮,頗為可惜。因為加強 稻抗稻熱病之選育工作實為當務之急。

參考資料
蔡武雄。2007。稻熱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65-2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