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胡麻葉枯病
病原菌學名:有性世代
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 Kurib.) Drechsler ex Dastur
無性世代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an) Shoemaker
(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
英名:Brown spot
病原形態
本病原菌有性世代為子囊孢子,自然界尚未發現其存在,目前多以人工培養產生,子囊殼呈球形或扁球形、有嘴口、深黃褐色至黑色、大小560-950 ×368-777µm。子囊無色長圓筒形至長紡綞形,大小 142-235 × 21-36µm ,內有 8 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絲狀,無色至灰橄欖綠,有6~16個隔膜,大小為250-469 ×6-9µm,呈螺旋狀並互相捲曲。
田間病斑上會形成無性世代之分生孢子,孢子量不多。分生孢子呈紡錘形、6~11個隔膜,大多孢子稍彎曲呈新月型、中間略下方處較膨大,頂端半圓形寬度約為孢子中間部位之一半,基部細孢有明顯孢子著生痕跡,大小35-170 ×11-17µm,分生孢子在潮濕環境下,未脫離孢子梗前即會發芽,但發芽管常因無足夠養分及濕度而枯萎。分生孢子梗自氣孔或表皮長出,單生或簇生,稍微彎曲,大小150-600 ×4-8µm,7-15個隔膜,基部暗褐色,往上漸呈淡色。
病原生活史
本病之病原菌腐生力強,可以在枯死的病斑組織中繼續生長。如此以菌絲與孢子反覆傳播與繁殖,存活於田間。
病徵
稻種萌芽時受害會引起苗枯病,稻芽初呈黃褐色水浸狀病變,子葉上呈短黑色線狀斑點,嚴重時繼而枯萎死亡,病苗上有墨綠色菌絲及分生孢子,病苗之子葉褐色至深褐色,並向本葉之葉鞘蔓延,葉鞘受害後亦呈褐色病變,組織脆而易折斷,葉片生長受阻不易伸長,致葉片直立黃化,嚴重則與葉鞘一起枯萎死亡。
老秧苗葉片病斑與本田期葉片病斑相似,初呈墨綠色水浸狀小斑點,隨後轉為褐色小斑點,再漸次擴大成為紡錘形或橢圓形,一般病斑如胡麻種子之大小,整個病斑呈褐色至深褐色,周圍明顯有黃暈,有些病斑上具有同心輪紋。稻植株缺氮、鉀或矽而顯現感病性時,病斑會繼續擴大,大型病斑沿葉脈呈長橢圓形,兩端較圓寬,黃暈明顯但較窄,常易被誤認為稻熱病斑,但稻熱病之病斑兩端較尖黃暈不明顯,兩者間有頗大差異。稻孕穗期嚴重發生胡麻葉枯病,植株呈現矮化,葉片常無法正常伸展,葉片縐縮,葉片組織略變厚,抽穗緩慢,稻穗短小結實不佳。
本病甚少危害稻葉鞘,但會危害葉節及葉舌,即葉片與葉鞘交接處及其葉舌,初呈墨綠水浸狀小斑,而後轉為褐色,並擴大病斑,如發生在孕穗期劍葉之葉舌,嚴重時會造成抽穗不良。
本病會感染稻穗,致病力比稻熱病弱。穗頸或枝梗被害後,形成墨綠色轉黑褐色病斑,被害部位以上之稻穗不會立即枯死。穀粒亦常被感染,初呈褐色至黑褐色小斑點,病斑擴大後成為胡麻種子大小之茶褐、暗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會擴展至大部份外穎,環境適宜並有孢子柄及分生孢子產生。稻穗被害後,空秕粒增加,其糙米病變為銹米、死米或青米等,對稻米品質影響甚鉅。
圖:稻胡麻葉枯病之病徵。(張義璋)
圖:胡麻葉枯病引起嚴重穗枯。(張義璋)
發生生態
本病菌之殘存,係靠其菌絲或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乾燥環境下可存活 3~6 個月,但在高濕度下則存活約1個月而已。不過有報告指出,感染稻種之分生孢子平均可存活兩年。病組織中之菌絲,平均可存活3~4年。本病初次感染源,分別來自帶菌稻種及田間病稻草。
稻種上帶有本病菌,經浸種催芽及播種後,其初生芽及根可能被感染,除了在育苗箱中高密度秧苗及低溫環境下,會引起秧苗枯萎外,正常狀況下,秧苗會迅速長出葉片,病菌並未感染葉片產生病斑。病菌在稻種穀粒及子葉上增殖,所產生之分生孢子,為感染秧苗後期葉片之第二次感染源。
本病菌之分生孢子無休眠性,只要濕度夠,雖未脫離分生孢子梗,亦會發芽。脫離分生孢子梗之孢子,一般從基部及頂端細胞長出發芽管,發芽管常覆有黏稠液有助於附著在固體表面,發芽的先端會形成附著器,形成在寄主表面之附著器,會產生侵入釘直接貫穿表皮細胞,發芽管亦可不產生附著器直接經由氣孔侵入組織內。溫度20-28℃之高濕環境下,分生孢子在稻葉表面,經4~8小時即可完成侵入過程。
肥料養分對本病之影響,與其它病害略有不同,稻株缺乏氮肥易發生本病,足量氮肥可抑制本病發生,恰與稻熱病、紋枯病及白葉枯病等病害相反。鉀肥及矽酸肥之影響,則與其它病害相同,均可增強抗病。砂質土壤、泥炭地土壤或土壤表層淺之稻田,因土壤貧瘠及保肥力差易發生本病。
其他病蟲害發生後,造成水稻生育不良,亦會併發本病,其中以黃萎病及病毒病害最明顯,除山區環境外,稻熱病與胡麻葉枯病同時發生之情況較少。化學肥料施用過度,未施用有機肥,土壤中有機質減少,本病將漸次增多。酸性土壤易引起有效鐵及錳等缺乏,較容易發生本病。各種土壤因子對水稻產生不良影響,均會併發本病,如植物殘株等有機物在排水不良之土壤中,異常醱酵產生有害物質,造成水稻生育不良,而誘發本病。土壤過於乾早時,或地下水過高排水不良,或利用冷泉水灌溉之田地,均易因稻生理障害而發生本病。
防治方法
本病會經由稻種傳播,稻種消毒可防止稻種傳播,降低感染源。本病屬於風土病,各地區發病情況差異很大。每年發病嚴重之地區,分
後期本病初發生時,要即時施藥防治。有關耕種栽培管理部分,請參考紋枯病之防治方法。
參考資料
張義璋。2007。稻胡麻葉枯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52-257。
張義璋。2007。稻胡麻葉枯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52-2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