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葉枯病
病原菌學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shiyama)
Swings et al. 1990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Ishiyama) Dye 1978
英名:Bacterial leaf blight of rice
病原形態
石山(1922)最早用顯微鏡觀察白葉枯病菌,為短桿菌,兩端鈍圓, 0.8~1.0 ×1.0~2.0µm,一條極生鞭毛長6~8µm,Gram陰性,不會產生孢子。Yoshimura and Tahara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培養基上之大小為0.55~0.75 × 1.35~2.17µ m ,比在寄主內0.45~0.60 × 0.65~1.40µ m 大,鞭毛直徑0.03µm,最長可達8.75µm。
病原生活史
病菌能在多種雜草、稻樁或堆積稻草上越冬,第二年雨水濺打越冬場所而把病菌導入灌溉水,形成第一次感染源。病菌可由水孔、傷口侵入水稻,並在稻体內繁殖,一直到分
盛期,病葉和鄰近健葉由風吹摸擦而傳播,形成病害之小焦點(Foci),如遇大風雨吹打,則病菌可隨小雨滴濺飛擴散,並可以到達很遠地方而造成流行性病害。
病徵
水稻白葉枯病為一種系統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偶爾到達穗部。侵入途徑為傷口或自然開口,侵入後病原細菌經細胞間隙進入維管束中繁殖及擴散,故又稱維管束病害(vascular disease)。其病徵有三種型態,典型葉枯病徵(leaf
blight)、急性萎凋型病徵(Kresek)和淡黃化型病徵(pale yellow)。病害在田間通常發生於分 盛期之後,有時則在苗期就可發現病徵,主要在葉片或葉鞘,偶爾可在穀粒上出現。
(一)
幼苗期病徵:最初水浸狀小斑點在下位葉葉緣出現,高溫時斑點上出現菌泥,斑點後來延長,而漸變成黃色,病葉最後枯萎而很難和自然老化枯葉分辨,在熱帶地區幼苗可能經由葉片或根部之傷口或水孔侵入而成系統性感染。病菌在幼苗內繁殖迅速,而很快侵入維管束而造成幼苗之死亡。
(二)
本田期之病徵:本田最初出現病徵在插秧後
3~4 星期,而以分
盛期後出現較多,常在葉緣離葉尖5-6公分處出現水浸狀小斑,然後逐漸延長而變成黃或枯黃色,而在健全或病斑之間有一狹小水浸狀帶,這些病斑通常沿一邊或兩邊葉緣,並向中肋擴大,最後可能到達葉鞘,黃色病斑最後變成白或灰白色,而在高溫狀態下易被腐生真菌所佔據,並出現很多大小不一黑斑,並有菌泥由病斑上溢出,菌泥乾燥呈黃色小球型,直徑約1.22公釐,很容易由病斑上脫落。
在最適當發病條件下,看不到上述病徵,水浸狀和暗綠色病斑出現不久,罹病葉片即向內捲,病斑很快向下延伸,而上端葉片被害部份萎凋並成灰白色,有黏狀菌泥溢出,稱為急性型病徵,常在高氮肥地區及感病秈稻上出現。葉鞘上病徵主要由葉片往下延伸,最初呈黃綠或灰綠色條斑,再轉變成黃白色,在嚴重感染株整個葉鞘都褪色,枯萎,病株之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矮小,稔實率很低。
(三)
急性萎凋型(Kresek)病徵:最初記錄在印尼有此病徵型之發生,受感染之幼苗外葉捲起,萎凋並成灰綠到淡褐或灰褐色,植株很明顯矮小,並呈冠腐,用手壓擠可感覺到充滿黏性黃色細菌,病株有的整株由地際處斷開,而飄浮在水面,此型病徵偶而出現在成株上,大都在孕穗或開花期,數條大白色斑紋出現在劍葉,往下延伸至葉鞘,幼穗萎凋成白色,最後整株水稻枯死。急性萎凋型病徵在臺灣於1974年推廣嘉農秈8號和嘉農秈11號兩品種後在南部地區第二期大發生,停止栽培這兩品種後,田間再也沒有出現此型病徵。
(四)
淡黃化型病徵(pale yellow):此種病徵出現在最幼小的葉片上,為淡黃色或白色,然後變成黃褐色,最後萎凋。在菲律賓可見此病徵,徵狀和缺鐵類似。臺灣在1997年由作者在中部地區第二期稻首次發現此型病徵,2000年第一期稻在宜蘭地區也發現此型病徵,第二期稻在中部地區則普遍發生。
圖一:田間水稻白葉枯病嚴重產生之情形,此為感病秈稻品種,葉尖 大部分受害都變成灰白色。(謝式坢鈺)
圖:八十九年第二期稻在彰化縣大村鄉所看到的淡黃化型病徵(paleyellow)大發生情形。
(謝式坢鈺)
圖:淡黃化型病徵葉片。(謝式坢鈺)
發生生態
稻白葉枯病發生於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在溫帶地區如日本,病害只發生在高溫季節,溫度25~30℃,病害發生嚴重,17℃則很少發生。熱帶地區則整年皆可發生,高溫多雨可增加病害嚴重性,特別如雨水淹沒稻田後發生更為嚴重;分
盛期如遇颱風挾帶高雨量則常常造成流行病害,高溫和高濕有利病菌由病組織內溢出,而高雨量及強風有助病菌之傳播並造成傷口供病菌侵入。株距太狹有利水稻生長早期病害之發生,而對後期之影響不大;使用高氮肥降低水稻對病害之抵抗性。
水稻白葉枯病菌如同其他
Xanthomonas屬病原細菌在土壤中存活不長,石山早期報告,最長可存活四個月;後來的報告皆認為只能存活一 ~ 二個月,事實上在土壤內之存活受土壤含水量及溫度之影響,淹水土中在溫度 30,20,10 及 1~ 4 ℃分別可存活 4,32,80 和 92 天,而在含水20%土壤中溫度 30℃、20℃、10℃ 及 1~ 4℃則可分別存活8、32、120 和160 天。病原菌可在稻椿內越冬而成為下一季稻之最初感染源,也可能長年存在於一些草類上,而把病原菌釋放到灌溉水做為第一次感染源。
種子傳播一直是一個爭論問題,日本在1955年利用噬菌體間接偵測到種子內含有病菌,而發現只存在外殼內,利用同樣技術在印度也發現病菌在稻穀及胚乳上,嚴重被害株之種子帶菌率可達 100%。利用,謝等首先由種子分離到病菌 ,病菌主要存在於稻穀及胚芽上,胚乳則沒有病菌,利用帶菌種子播種至今尚沒有人能觀察到產生病株。
防治方法
(一)避免種植感病品種,秈稻較易感染本病,常發病地區及風大之地區,應避免種植秈稻。
(二)病菌大都由傷口侵入,儘量採用直播,或用機械插秧以減少移植時感染病菌。稻苗移植如用鏟秧方式,勿用手拔秧亦勿剪除秧葉尖,以免病原菌由傷口侵入。
(三)避免偏用或使用過多氮素肥料。
(四)雨後或晨露未乾前,避免進入稻田,以減少人為傳播病原菌。
(五)發病稻田於收穫後,將稻樁燒燬,然後將稻田翻犁,連續浸水二週以消除病原菌,減少下一期水稻感染源。
(六)藥劑防治:藥劑之使用必須在病害將發生或剛發生時使用才有效,在日本有幾種方法可預測病害發生,包括:1.設置預測田:預測田種植不同感病性品種,並經常以針刺製造傷口,並觀測其他寄主如Leersia
spp. 之發病情形。
2.依氣象條件:氣象條件如大雨水、颱風、溫度、強風等和病害發生有密切相關性。
3.由病菌之數量:病菌之出現常在病害發生之前,因此定期採集稻葉,經磨碎,離心濃縮,再接種到感病品種。
4.噬菌體數量:噬菌體可在灌溉水中於病害發生前偵測到,定點定期採集灌溉水,經離心及通過Millipore後加入病原細菌,在半固體培養基上,在20-25℃經10-15 小時即可看到plagues。
參考資料
謝式坢鈺。2007。水稻白葉枯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325-340。
謝式坢鈺。2007。水稻白葉枯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325-3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