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二化螟


二化螟
學名: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英名:striped rice borer, rice stem borer
俗名:稻條螟、蛀心蟲

害蟲形態



1.成蟲:雌、雄蟲頭、胸及前翅灰黃,腹部及後翅白色。前翅近長方形,其外緣稍直,並具黑褐色小點7個,排成一列,雄蟲會在中室頂端有黑色斑點一個,其下方有行斜行排列之同色斑點3個。雌蟲體色較雄蟲為淡。後翅寬大白色。靜止時四翅疊於背上,呈屋脊狀。體長雌蟲約11~13公釐,雄蟲約10公釐,展翅約22~28公釐。
2.  :卵塊呈長橢圓形,魚鱗狀,上被透明臘質。每卵塊含有卵粒20餘個至100餘個。卵呈扁平橢圓,長約1公釐,產下初期呈乳白,其後隨胚胎成長由黃褐色變為暗紫色。
3.幼蟲:頭部及胴部第一節之硬皮板黃褐色。胴部灰黃,上有褐色縱線 5條,氣門橢圓形黑色,體表有小形疣狀突起9~13個,各生褐色之短毛。成熟幼蟲體長26 公釐,寬2.5公釐。
4.  :圓筒形,初化時為淡黃色,背面有不甚明顯之縱線五條,以後變為紅褐色,縱線消失。額部向前方突出,前翅達第4腹節之後緣。 腹部背面近末端處有三角形之突起二枚。體長約15 公釐。
 圖:二化螟雌成蟲。(鄭清煥)
 圖:二化螟卵塊。(劉達修)
圖:二化螟幼蟲。(鄭清煥)

害蟲生活史

    成蟲多於下午7~9時羽化,羽化後當夜或次晚交尾,次日開始產卵,連續3天內產卵達50%以上,每一雌成蟲可產1~4卵塊,總產卵數約20300粒,主要產於葉片,少數產於葉鞘。溫度 15℃以下時不產卵,產卵適溫在 21~26℃。每卵塊含卵10餘粒至100餘粒平均 60~80粒。卵之發育臨界低溫約10~12℃,卵期隨溫度而異,在15℃、20℃、25℃及30℃分別為17.210.27.65.4天。卵之孵化適溫為21~22℃,相對濕度90~100 %,濕度低於 70 %孵化率顯著下降。初孵化幼蟲在稻葉上徘徊約1小時,然後自外葉潛入葉鞘內側危害,具群居性,約3~4天後其危害部位黃化,稱為側黃莖,再經3~4天幼蟲由葉鞘與莖相接處蛀入莖內危害。在分 期水稻被害造成捲心或枯心;孕穗期以後水稻被害造成白穗或半白穗。幼蟲脫皮4次具五齡,少數有六齡,一~三齡幼蟲具群居性,三齡以後分散危害,若一莖內密度太高,死亡率增高,發育緩慢,蟲體變小,影響以後成蟲之產卵數。幼蟲期在15℃、20℃、25℃及30℃分別為145.583.731.122.5天;蛹期在上述溫度分別為32.215.37.66.9天,完成一代所需日數分別為184.7109.845.534.9天。老熟幼蟲在稻莖內化蛹,蛹
為裸蛹,化蛹前在稻莖上先咬一孔以供羽化後爬出。羽化當晚即行交尾,每一雌成蟲可交尾1~4次,具趨光性,白天則藏匿於稻株或雜草間。以最後一代之幼蟲期在稻殘莖或稻稿中越冬,至翌春化蛹、羽化飛出產卵。

危害狀

    孵化後之幼蟲自秧苗或本田期稻株之葉鞘侵入,經數日後葉鞘變黃褐色,引起側黃莖。幼株期若自葉鞘與葉片交接處蛀食,遇風吹葉片會被折斷,而有折葉、倒葉或流葉現象。侵入葉鞘之幼蟲,經數日即咬孔外出遷移他株危害,稻莖心部被害,在分 期造成捲心及枯心;孕穗期受害則成枯穗、白穗
;糊熟期後被害造成半白穗。
 圖:二化螟幼蟲危害形成枯心。(鄭清煥)
圖:二化螟幼蟲危害成白穗。(劉達修)

發生生態

    二化螟蟲原來只在北部地區發生較為普遍,但在1959~1960年於中南部地區其族群逐漸升高,1964年在臺灣中南部地區造成嚴重災害,被害莖率高達 30~50%。目前在臺灣局部地區仍有發生,但大多數地區發生已極輕微。其重要性雖已不如已往,但仍應注意其發生動態。本蟲在臺灣北部年可發生4世代,中部5世代,南部5~6個世代。在北部及中部無論一或二期稻均可遭受二個世代之幼蟲危害,分別造成枯心及白穗,在南部地區則一,二期稻除可遭受二至三個世代之幼蟲危害,後一世代危害通常可造成半白穗。但不管任何地區,二化螟蛾之發生最高峰期均出現於第一期稻收割期之六 ~七月。八月以後正值水稻生育初期,水溫太高影響幼蟲之存活率而使其發生數聚然下降。二期稻作收割後,幼蟲繼續在稻樁或稻稿內生長,無嚴格之越冬現象。越冬螟蛾在一至三月上旬間出現,繼續繁衍危害。水稻各地區受害第一期稻均較第二期稻嚴重,尤期在冬季低溫,越冬螟蛾羽化高峰出現三月上旬者,往往可造成較嚴重之危害。
    水稻在分蘗初期及中期遭受二化螟蟲危害,由於水稻尚可分 新芽補償,因此枯心率在6%以下時,無經濟防治價值;但若水稻孕穗後受害造成白穗則其損失無法彌補,每1%之白穗將可造成1~3%之稻殼損失。

防治方法

(一)栽種抗蟲品種
    水稻品種間對二化螟之抗感性有差異,一般稻稈較硬,莖較細圓者具抗螟性,如新竹 64 號、臺中 189 號、臺農 67號、臺農69號、臺農70號、高雄141號等品種較有抗性。
(二)耕作防治
    水稻收穫後稻草應妥善處理,切忌堆積於田間而成為次期作之蟲源;另齊一割稻並將稻稿截成短段曝晒或提早翻田可減少越冬存活蟲數;老式露田苗床育苗被產卵機會大,應廢除而改用機械插秧之育苗箱法育苗,可減少螟蛾之產卵;由於含氮高之稻株有利於二化螟蛾之棲息及幼蟲之發育與繁衍,稻田避免過量施用氮肥誘引螟蛾前來產卵。
(三)藥劑防治
    在幼蟲未蛀入莖內前施藥防治,始有佳效。可利用性費洛蒙偵察成蟲發生盛期,並於其後一週施藥;或發現稻株有折葉或流葉,或有側黃莖率達10~15%以上,即行施藥。粒劑施藥宜比液劑施藥提高3~5天,粒劑施藥時田間灌水深淺視藥劑而異,系統性藥劑以淺水為宜,非系統性則宜保持3~5公分水位。
(四)生物防治
    文獻記載二化螟之卵、幼蟲及蛹可遭受多種天敵寄生、捕食。卵主要寄生蜂有赤眼蜂(Trichograma japonicum Ashmead),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 Gahan),黃腳黑卵蜂(Telenomus sp.)及琉璃卵蜂(Tetrastichussp.);幼蟲及蛹期之寄生蜂達10餘種,絕大部分屬於小繭蜂科及姬蜂科。此外尚有屬於鞘翅目之隱翅蟲、步行蟲及捕食性蜘蛛類等可捕食卵及幼蟲,而白殭菌、黑殭菌、綠殭菌及麴黴菌可寄生於幼蟲及蛹體。

參考資料
劉達修。2007。二化螟。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62-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