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三化螟


三化螟
學名: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英名:yellow rice borer, yellow stem borer
俗名:一點大螟、黃螟、蛀心蟲

害蟲形態

1.      成蟲:雌蛾淡黃色,前翅窄狹,呈長三角形,其中室外端有一個明顯之黑色點紋;後翅較白,腹部尾端有淡黃褐色之毛塊。體長12~16公釐,展翅約22~30公釐。雄蟲體翅均為淡褐色,前翅表面密佈許多小褐點,近中央處亦有一黑點,但不甚明顯。自翅頂至內緣,有褐色斜紋一道,但其後端漸欠顯明。外緣有黑褐色小斑點7~9個,後翅亦為灰白,體長約 10 公釐,展翅開約24公釐左右。
2.      :呈不正形之球狀,長約 0.6公釐,產下之卵初期為乳白色,孵化前變為黑紫色,由數10~150粒,二至三層重疊,堆成半橢圓形之卵塊,上覆雌成蟲之淡黃色尾毛。
3.      幼蟲:一、二齡幼蟲為暗褐色至暗黃白色,三齡幼蟲黃白色或淡黃綠色,至四、五齡期呈淡黃色而稍帶白色。頭部黃褐色,硬皮板淡褐,胴部具白色透明之背線,老熟幼蟲體長約20~25公釐。
4.      :細長之圓筒形,初為灰白色,後較為黃綠色,羽化前轉為黃褐色。頭不突出,觸角長度在雄蟲約為翅之3/4,雌蟲則僅約翅之1/2;翅尖達第4腹節之後緣,尾端圓形,左右二分,無尾刺,體長為13~17公釐。
 圖:三化螟老齡幼蟲。(劉達修)
 圖:三化螟卵塊。(劉達修)
 圖:三化螟三齡幼蟲。(劉達修)
圖:三化螟雌成蟲。(劉達修)

害蟲生活史

    在臺灣,三化螟年發生4~6代。成蟲產卵於近葉尖處,秧田時多產於葉表面,本田分 期及孕穗期水稻則以葉背為多。每一雌成蟲所產的卵塊數可達3~5個,卵粒平均約180 粒。卵之發育臨界低溫在 13 左右,發育適溫在16~30℃,超過此一溫度,卵期延長,35 以上時胚胎雖仍發育,但大部死於卵殼內而不能孵化。卵期在越冬世代為 11~30 天,其他世代為 7~9 天。卵一般於上午 7~9 時孵化。幼蟲發育臨界低溫約16℃,在17~35 間,其發育速率隨溫度之上升而增速。幼蟲脫皮4次共五齡,環境不良時可增至七齡。在春季幼蟲期約為 60天、夏季約為30天、冬季約150天。 老熟幼蟲於稻莖基部化蛹(圖六),蛹之發育臨界低溫約為 15~16℃,在夏季蛹期約7 天。成蟲一般於午後7~9 時羽化,當晚即行交尾,交尾時間持續 4 小時左右,次夜開始產卵。成蟲具強烈之趨光性,雌蟲尤強。誘引光源以綠色燈泡為最佳。成蟲之活動交尾、產卵均於夜間,白天藏匿於稻株間。

危害狀

    甫孵化之幼蟲初在葉片上徘徊,部分幼蟲自稻莖上端或葉鞘蛀入莖內,若不能在其孵化處附近覓獲適當之穿孔處時,即吐絲下垂,藉風飄或水流向其他稻株遷移,再由上部葉鞘間或稻莖上方之第一節蛀入莖內,然後向下蛀食。此種遷移以午後最多,如係秧苗,經1~2日後呈捲心苗,4~6 日後呈枯心,此時因幼蟲尚未完全成長,遂由內穿孔外出,遷移附近秧苗繼續危害,此種遷移大部發生於蛀入後 10~25天,隨秧苗發育期而異。遷移時幼蟲先爬上葉尖,再吐絲將稻葉之兩側牽結成筒巢,蟲身藏入於巢內,然後切斷一端,以口絲掛吊稻株,或飄浮在水面遷移至另一稻株上。達新稻株幼蟲自蟲苞之一端伸出頭部,負蟲苞而行,至稻莖基部,使蟲苞之前端緊接於莖,而與莖成垂直,幼蟲乃蛀入莖內。成熟幼蟲則不離莖外,化蛹前在離莖外水面數公分之上方,穿小孔於莖壁上並吐絲作薄膜蓋覆孔口,然後在下方處作繭,再作同樣之薄膜1~3層,幼蟲乃作繭化蛹於膜之下方,羽化後之成蟲,即由預留之小孔脫離稻莖。
    在水稻孕穗期遭受三化螟危害,幼蟲大部由劍葉葉鞘間侵入,先危害幼穗,再危害穗莖部位,而造成白穗。其後幼蟲仍繼續往稻莖下部蛀食危害。
    幼蟲危害稻莖,在1~2齡時,偶有群居者,但其後則必分散,而成一莖一蟲,每一卵塊可造成 20~50 株枯心苗,或 30~40株白穗,被害株常呈圈狀分佈。由於其徹底分散,被害稻莖,外觀上雖不甚嚴重,但其所造成危害的結果遠較二化螟之危害者為多,其造成之損失亦遠較後者為大。

發生生態

    1960年代以前,三化螟為臺灣水稻主要害蟲之一,目前除臺灣西北部、中部之神岡、后里一帶、南部之恆春及臺東一帶零星發生外,其他稻作區已難見其蹤跡。在臺灣北部三化螟年發生4世代,中部5世代,南部6世代。 越冬世代螟蛾在北、中、南部分別於三月上旬,二月中旬及 一月中旬出現。第一代幼蟲期危害造成枯心,而第二代幼蟲危害形成白穗或半白穗。於第二期稻作,北部只遭受兩個世代幼蟲之危害,然於中、南部仍可遭受2~3個世代之危害,分別造成枯心及白穗。第一、二期稻每年受害程度並無相關,發生危害程度受氣象因子,如溫度及雨量影響頗大。冬季高溫少雨,常導致第一期稻之嚴重被害;第三世代螟蛾出現期,若遇高溫多雨,其第四代螟蟲會造成第二期稻嚴重受害。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方法
1.齊一割稻並提早翻田以減少越冬之蟲源。
2.齊一插秧期,力求稻作栽培期單純,減少其輾轉危害。
3.合理使用氮肥,減少成蟲產卵。
(二)保護天敵
    素木氏列舉20餘種三化螟之天敵,其後經鄭鳳瀛之調查,主要者有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 Gohan),赤眼卵寄生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及卵齒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等卵寄生蜂。防治螟蟲時儘量使用粒狀殺蟲劑可減低對寄生蜂之影響。
(三)藥劑防治
    在分蘗期,若發現捲心達5~10%時,即行施藥防治,若捲心低於此範圍,則不必防治。孕穗期之防治以預防為上策,在發生嚴重地區應於成蟲發生盛期後7天施藥處理。防治藥劑參照植物保護手冊。

參考資料
劉達修。2007。三化螟。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水稻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56-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