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湛水程度影響水稻的生長


        水稻於插秧後,必須給予湛水處理,可以有效緩衝環境對水稻生育初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一期作約30-35天,二期作約20-25天,灌水深度為4-6公分。原因()為一期作插秧後低溫,二期作插秧後高溫,如給予湛水管理,可以有效緩衝環境對水稻生育初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有效提耕水稻生育所需的水及養分,使水道順利生長及分蘗。()湛水可以土壤的還原狀態,土壤至中無足量的氧氣,使雜草種子不能獲得足夠能量啟動生命機制,以抑制雜草種子的發芽,達到有效控制雜草的目的。
        但有時湛水過多,也造成窒息病,其為目前普遍發生的生理病害,最常發生在二期作生育初期,其原因為一期稻草掩埋不當所致,在湛水情況下早成氧化還原電位急速降低,使土壤凗再過多的還原有毒物質(如硫化氫),導致根系壞死,嚴重影響地上部水稻植株生育甚至死亡。當水稻生育初期發生窒息病時,必須進行極端的排水處理,將稻田實行充分曬田,使土壤有機質因氧氣存在快速分解,並提高氧化還原電位,以避免有毒物質產生。曬田持續時間則是窒息病發生的程度而定,當窒息病發生嚴重時,則曬田可持續至暫時委凋點為止。

1.     整地期間:插秧前與以大量灌水以翻耕田土整理土地。
2.     插秧至分蘗期:第一期作在插秧後15天,均須維持35公分水深,以利成活及避免軟弱之稻莖被折斷而受害,但如使用機械插秧,因使用幼苗其苗高僅約10-15公分,灌溉時應注意水深勿淹即葉身,以免施用農藥後引起藥害,芽苗窒息而死。
3.     分蘗始期至分蘗盛期:土壤內之水到跟不穩定後為促進分蘗,施以2-3公分之淺水灌溉,於插秧後第一期作約20天即有效分蘗中期地一期作約40天至45天,應各排水一次,增加土壤孔隙空氣流通。
4.     有效分蘗末期至幼穗形成始期:此時期為水稻生育其中最不需灌溉時期之一,故應行排水,以利土壤通氣,促進根部生長,利用曬田抑制無效分蘗之發生。本體土於插秧後第一期作40天左右開始排水,排水後再按砂土、壤土、黏土等分別356天重行灌溉一次,此後至幼穗形成始期前,均以此法輪灌或漸歇灌溉,每次約5公分左右。
5.     幼穗非化至幼穗形成:此階段之日頻均需水量及養分吸收率最高,光合作用亦強,故應行5-10公分之深水灌溉,歲肥這時候施用,並漸漸有幼穗的行成,本生育階段大約1012天之間。
6.     幼穗分化至抽穗前:此時期為使但肥供給量減少或中斷,億至基部節間徒長,促進幼粒穗數增加,並使土壤通氣良好,促進根系發育,並使稻身組織強硬以防止倒伏,故應行排水,但亦不宜使土壤中水分過乾,故應行濕潤灌溉,以免影響穎花退化而減產。
7.     抽穗開花期:此時期水稻需水量又達到高峰,故需蔡深水灌溉5-10公分,以便葉部貯積之碳水化合物,因有充足之水份,而將單糖轉移之稻榖,並以澱粉狀態貯藏,促使穀粒飽滿。
8.     乳熟至糊熟期:此時期水稻自齊穗後,應逐漸減少水深至2-3公分,入湖熟期後,則採輪灌方式,僅保持濕潤狀態,如果遇雨季應予排水,以保持田面堅硬狀態,以便機械收割方便。
9.     黃熟期至完熟期
10.   水稻收割後:為促進土壤之風化及氧化作用,應於水道收割後,將到田犁起,以利土壤風化,且於風化期間保持排水乾旱狀態。


參考資料
張素貞、鄭書杏。2004。有機稻米產銷技術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7-19、29、32-34。
李源泉。水田種水政策之相關策略-水稻深水栽培技術之研究。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13-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